人生是一场用户体验设计之旅

通常来说,用户体验设计想让用户的情绪保持或达到一个满意/非负面的状态。

那么这种满意的状态的神经基础是什么。我以为是一种预期的模式被匹配。

人工智能的未来里提到大脑的工作模式是记忆与预测。在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模式匹配过程中,如果现实与我们的预测相符合,我们会觉得自在,甚至常常察觉不到这种模式匹配的存在。当出现冲突时,我认为首先激活的应该是边缘系统,也即是我们的情绪系统。

比如我们回想一下愤怒,常常是我们预期别人应该这么做,结果他却那么做;委屈,我们预测别人能理解我们结果别人没理解我们;悲伤,我们预测事情可以正常发展结果却失败了;快乐,我们预期事情会正常发展,结果比我们预期的更好。

人始终是一种情绪动物,这是刻在基因中无法抹灭的。作为用户体验的设计者,应该关注情绪,更应该关注背后冲突的实质。

而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两种模式的冲突。通俗来说是期望是否被现实所满足,也可以说是心理模型与现实模型的匹配程度。但是,使用模式这个词语不利于精确分析期望。

为了更方便的阐释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期望框架,分别命名两种期望,一种叫做目的期望,一种叫做方法期望。前一种是对最终结果的期待,后一种是对任务执行过程中行为的期待。

[About Face 3]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79105/ )中提到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主要解决的即是目的期望。在亲爱的界面中提到关注行为的设计解决的主要是方法期望。

在完美的世界中,我们既要满足用户的目的期望又要满足用户的方法期望。而实际中存在的运筹学解决的是不完美的世界的问题。

不完美的时间中我们的资源,尤其是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们需要给不同的期望以不同的权重。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用户的最终目的是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你可以不满足方法期望而只满足目的期望。反之绝对不行。

然后我们想这么一个故事。父亲要求孩子18岁前一直苦读,任何游戏都不能玩,任何课外书都不许看,任何电子产品都不许接触,最后高考成为状元。我们先假设他这么做了一定能成为状元,孩子的目的也是成为状元。那么最后孩子的目的期望满足了,但方法期望基本没有满足。从常理来看,不管这孩子成绩多好,多么多才多艺我们认为他不那么幸福。

从上面的故事有一个推论,即在一些情况下只满足目的期望而不满足方法期望会带来非常不好的体验。把握情况的核心在于时间。意志力的研究 表明延迟满足会消耗”意志力”。在期望框架下,方法期望满足比起不满足的情况要消耗更多的意志力。而长时间的方法期望的不满足会带来挫败感,甚至导致用户根本走不到完成任务的那一步。

有两个解决方案。

  1. 将时间控制在合理的长度

比如网络购物的付款阶段。经常要输入各种账号密码,填写收货信息,然后去各种网银平台,掏出或者插上各种证书。为什么要这样,不就是我在买么?可惜的是电脑并不直接知道你就是你。我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感觉还不是太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还可以接受。

  1. 替用户分解任务

有时候注册的时候我们需要填一大堆信息,很多时候填着填着就不想填了。而如果一张大单子分成了几个小单子,并且我们一直清楚自己已经填了多少了,那么我们就容易把目的期望分解成很多更小的目的期望,并且逐个满足他们。

回到人生

其实前面的高考状元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人生不光要满足目的期望,也要满足方法期望。我们不仅要设计好目标,也要设计好通往目标的路,而后者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

如何设计自己的路,也是两个方案:

1. 及时反馈。

足够及时的反馈,让我们的路途没那么累。

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记录。记录时间,记录日程,记录每天干了什么事情,记录会自发地带来反省,就像写作会自发地带来思考一般 。

另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做能完成的事,这个跟下面要说的一点关系很紧密。比如看paper,不是一件能完成的事。读A的paper也不算一件能完成的事。读3遍A的paper,勉强算。写出个A的paper的大概500字的summary,这才算是一件能完成的事。

2. 递归地分解目标。

知道我们的大目标其实是可以由很多可执行的小目标组成的,这样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比如我很想拥有财富,但是只有这个目标,很难做出具体的行动,因为巨大的财富在人头脑中的一阶联系往往是暴富人士,抢银行,福布斯榜上那些人。所以先理解成别人愿意给我钱,所以我应该给别人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与我的资本规模有关,与我的技术能力有关,与我的人脉有关等等。根据目前现在的水平,我应当优先发展哪几个方面。比如我就觉得人脉应当优先,那么就涉及到如何结识到优秀的人,如何让优秀的人愿意帮助你。然后发现可以寻找某些场所,积累谈资,还必须有某一个小方面比他们更牛逼一点。比如你平时就爱好电影,就可以研究各种拍摄技法,场景构建,特效制作神马的。下一步应该是混专业论坛,关注专业大牛,然后留下别人能看得到的东西,比如评论,比如分析。最后的最后,现在的任务是就XX电影写个分析。

以上的分解其实是深度优先的,我们可以随便从中取一个分支继续分解,比如技术能力 -> 通用技术 -> Excel ->中级教程->多贝网XX教程 ->拿某项目档案练练手这样。

递归是指一直要分解到可执行为止。分解过程是需要练习的,这是作为一个菜鸟的真心话。

你既是用户又是设计师

享受为自己设计的路吧。

评论